筆記隨想 | 心情部落格

評審教案有感

  • 發表:2006/06/12
  • 更新:2018/04/21
  • 4

不是只有這個場合的老師,這六年來,我所研究的教案、評審的教案,少說有五百件以上,其實,都一樣有共同的問題。即使號稱首善之區的台北的作品一樣也有下列問題:

一、Too much cliche, too little concern:幾乎每一隊都會說,我的教案get involved in 資訊科技融入、兩性議題、多元評量、多元智能、學校本位課程、統整課程、符合能力指標、TPR教學、authentic、student-centered...anyway,就是大家背得出來的所有的口號或議題都充分展現其中。我不知道是因為被政策逼著非得扯上一點這些口號的邊不可,還是老師真的認真去思考這些議題。我只能說,這些口號或議題都沒有錯。老師真的要融入、統整、採用...我不管什麼動詞,反正就是一個希望:「好好的去把這些議題的內涵、意義、rationale、理論等等,靜下心來去看一下,去瞭解一下。」因為,只是touch到這些「詞」的表面詞意,真的是對不起當初這些「先烈先賢」辛苦研究而得的哲理。我真的很不喜歡隨著教育政客操弄議題,boasting 豐碩的成果。我只希望真真切切看待孩子的學習。

二、Step on the line。學習主軸要清楚明確。不要因為一首歌好聽、一篇文章有意義,硬是把它箝入與教學主題不相干的學習活動中。有時,即使素材再好,不是這個教學活動的主軸,也要忍痛割愛,以免教學目標失焦。

三、The worksheet is not the testing paper. 學習單不是測驗卷。不要假學習單崇高之名行測驗、機械習作之實。學習單珍貴之處在於珍視學生的uniqueness / higher hierarchy of thinking / learning potential。不論是學生的 ending production / reflection 或是deduction / induction process,都是他們獨立的、獨特的思維結晶。不是任何人都能copy的。

四、Don't deprive students of  learning right. 能給學生學習的機會,老師就不要剝奪,這才是「student-centered」的真諦。其實,這不是老師推卸責任,而是要負更大的責任在引導、「搭鷹架」,讓學生有機會充實 background knowledge,take charge of tasks,reflect themselves.

五、Collaboration for sharing / appreciating, not for competeting. 合作學習理論有兩派,一派為競爭,一派為互助、分享、欣賞。現代教育思潮傾向後者。如果各位看電影「美麗新境界」(羅素克洛主演),John Nash的經濟論打敗Adam Smith的富國論,就很清楚我在說什麼了(Sorry,我也是問我那搞財務金融的博士班老妹才懂一滴滴的)。

六、Culture understanding, not culture learning. 我們不是要生活在別人的文化裡,所以不是culture learning。我們是去understand別人的文化。 Localization和globalization可以有connection。我們學英語不是一股「English Fever」,不是去崇洋媚外,不是只抱美國大腿,而是以自己的文化自豪(近日的英語學習開始反撲,從culture identification / self-awareness去思考),藉英語共同語言去分享、瞭解各國文化。即使是一些西方文化教學,也不該只流於嬉鬧式的節慶活動。一個文化的深層內涵需要更被挖掘與尊敬。中、西方文化節慶教學都一樣。

還有很多很多...我還要趕一些咚咚,就寫到這兒。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