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評量 | 教學經營

some of ...the others?談文法教學與出題

  • 發表:2010/01/02
  • 更新:2018/09/30
  • 604

一位網友Mavis在我的留言板提問關於 some ... others的文法問題,
坦白說,我不是文法專家,我的專長在英語教學設計。
不過有些基本觀念倒是要抓住的:

一、文法不可以單憑規則(grammar rules),在文法規則上面還有更高一層的原則 (principles):依上下文、語境而定 (contextualization)。
關於這點,研究所有修「言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的人就會很清楚。
二、承上,考試時,出題者設計題幹時要提供足夠的線索 (語用情境) ,答題者依提供的線索挑出適當的答案。基測試題就是基於這樣的原則出題。
特別是動詞時態,更需要上下文情境來挑適合的動詞時態。
因此,為何動詞時態考題常放在克漏字選擇出題,藉文章提供的完整情境來挑合適的答案。

我有機會和入闈出題的教授討論國中老師出題的問題時,常感慨大家仍死守文法規則。

文法不是不重要,文法更應該要從上下文來教學。有考過新式托福的人就懂這箇中滋味。

我看了不少各縣市各校的試題,發現有時根本不必看完題幹題意就可以憑文法死知識作答,
這不是考「英語語用能力」。例如這樣常出現的類似題目:
I am afraid of ______ . (A) die  (B) dying  (C) died  (D) dieing
很多人一定都挑 (B),因為介係詞 of 後面接動名詞Ving,根本不必看題意,憑文法知識就可以作答。
實際上,這個題目有兩點要討論,一是這個介系詞後面第一首選是名詞,標準答案應該是 death,我也可以判這題無解。
而這種思維就是來自題幹語用情境的線索不足:如果這是一段臨終的情境,那就可以理解dying要比death好。

教授要我在研習時多宣導。然,大家都被升學參考書養壞胃口了,又有多少人會討論這問題呢?再者,教科書是經過審查的。
我擔任審查委員之ㄧ,和各個委員字句斟酌要求出版商改進,這磨功的歷練雖痛苦,卻是真切為孩子和老師把關。
但參考書未經審查,錯誤百出,教師自己心裡都有數,卻還一直死守參考書,甚至上課時取代課本,成為教學聖經,唉...令人感慨...
-------------------------------------------------------------
所以,依這觀念,我引Mavis留言舉的例子:

當我們在敎國中的孩子some...;others 以及some of the....;the others時, 幾乎所有參考書編寫的文法規則似乎有以偏概全的的現象,
也就是敎導孩子們只要看到some...就要搭配others,而只要看到some of the...就必須搭配the others.但其實這應該是不正確的觀念.

以下面這題為例: 
Some of the boys in my class love playing baseball, but _____ love playing on-line games. 
(A) the others  (B) others (C) some 
參考書給的答案為 (A), 但我這裡有一個疑問, 若此句話尚未把所有男孩喜愛從事的活動描述完, 也

就是: 除了有些男孩喜愛打籃球,有些男孩喜愛打線上遊戲之外,另外還有些男孩喜愛從事其他的活動. 這時候, (B) 和(C)則應也為合乎文法的答案了. 

不知您是否認同我所提的這個觀念? 當所描述的群體並非為全部剩餘的那些時,應用others, 而所描述的群體就是剩餘的那些時,用the others. 
這個觀念已困擾我許久, 望能得到您的回應! 謝謝! 

在此, 附上兩個例句(朗文當代高級英英、英漢辭典"other"這個字的用法):
(1) A few of them are red; others are brown. (= some of the remaining ones are brown.)
(2) A few of them are red; the others are brown. (= all of the rest are brown.)

-------------------------------------------------------------
我的解釋如下:

基本上,我有條件贊成Marvis的想法。
從字典取出來的例句在括弧裡已解釋說話者的暗示,就不必贅述。
回到參考書題目,我希望任何答題者就提供的題幹線索來解題,不要做過多聯想。
這題的關鍵在 but,就已暗示只有兩類狀況,選 the others 可接受。
但這題不是沒有瑕疵,就如 Marvis所言,題幹裡的語言情境的確少了點,暗示只有兩類也的確失之武斷。
若題目改成:
Boys in my class can choose only one ball game out of the two. So some of them choose baseball game, and _____ are for basketball one. 
(A) the others  (B) others (C) some 
這樣答案挑 (A) 就無誤了。(我不敢說我改題改得好,但至少挑的答案不具爭議)
因情境已言明,所以答題才清楚,無疑義。

我在分享多元評量、試題編製或基測分析等講題時,的確有不少老師反對給足夠的線索,認為這就是給學生知道答案了。
我舉不少基測題當例子印證目前的評量觀。
這回到問題原點:我們只敎授「知識」層次的能力,卻沒提升到「理解」、「應用」的層次,甚至邏輯思考的層次。

當然這也的確挑戰教師的教學與出題。如果班上有像Marvis這樣發問的孩子,我不知道老師怎樣解釋。
像參考書一樣給口訣叫小孩子背?還是和小孩討論?
我是給個情境,並利用數學聯集與交集的邏輯來畫圖引導的。等學生思考通了再來做題目。
教學方法百百種,但是,有些基本的思維還是要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