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作品 | 演講主題
People first, technology second.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 發表:2014/04/15
- 更新:2018/09/15
- 30
Retrieve image from:https://www.slideshare.net/norielr/computer-assisted-language-learning-call-21549948
觀課回來,把這個演講主題的簡報整理上傳。
這份簡報表面上有162張,實則連結其他上百個簡報檔,共上千張。
完整的說完,嗯...不知道要幾天...
現在沒有人要聽那麼久的演講了!
所以我都是觀察研習的老師使用科技的能力與接受度來組合演講內容。
但,無論怎樣,裡面的理念一定要和老師們講清楚,避免犯了我當年的錯,也免受商業口號的迷惑。
整份簡報檔案很大,分成三部份上傳:
第一部份:我玩資訊融入英語教學的歷史、早期的教學活動。
會介紹這些落伍的應用模式,是因為簡易施行(否則就不合標題「輕鬆」的理念)。
只要這些系統、軟體、資源仍在,英語教師能設計在教學活動上,這就很好了。
Call public part1 from Chere Lin
簡報末尾提到論文被打槍,起因於早期跟著一些資訊科技玩家轉,
寫論文計畫時,一直鑽在科技的漩渦裡,沒針對英語教學的立場談資訊融入,
指導教授招靜琪教授事前一再提醒我這問題,
但當時我的身心狀況很糟(發生一連串人生的痛事、打擊等),無心無力。
所以,論文計畫被當了。
但,教授還是不斷鼓勵我。在沈澱的一年,也遇到一些貴人,
轉捩點是在全國教師會工作時,一起打拼的伙伴陳振威老師的鼓勵。
他的主題統整課程啟發我回頭看自己發表過的《統整課程》行動研究論文,
接著延伸閱讀 Project-based Learning 相關理論,
最後,開啟PBL的一條路,也在後來才知道,我的指導教授是PBL專家。
因這痛,讓我省思,也重新站起來,從英語教學的角度出發。
第二部份,從Mark Warshauer電腦輔助語言學習三階段來探討(因電腦科技轉變而來),
有很多弔詭的現象存在很多數位英語學習教材或系統裡。
每次研習時,會帶領老師們思考這些現象。
特別是有電腦恐懼症的老師,因這一段分享,豁然開朗,不再害怕這樣的教學改變。
這部份也是這篇Po文標題的體現。
Call public part2 from Chere Lin
第三部份:承接第二部份的理念,分享現在所做的,對走在科技尖端的人來說很Low,
但對英語教學專業角度來說,卻是真真切切發展語言能力的教學設計。
從「電腦輔助語言學習」的英文:Computer-Assissted Language Learning(CALL)來看,
科技是「輔助」,而非「主宰」語言教學。(assissed,輔助)
簡報裡分享的資源都方便易得,重點在英語教學設計與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
Call public part3 from Chere Lin
到這裡,就很清楚,為什麼我一直推辭所謂「未來教室」的專案。
我告訴歷任的校長們,只要給我6台筆電就可以了。
現在,我告訴長官們,只要設備組給夠力的基地台就可以了(不必一千元)!
現在學生手機、家裡的平版電腦就可以玩出全世界了!
學校備用幾台筆電給沒有這些工具的孩子使用即可。
這麼多年來,參訪全國不少學校,蚊子設備一堆,
校長搶先進設備,學校老師不會用,造成資源浪費。
而廠商、某些教授推專案,只顧著推銷硬體,要老師配合學習該公司的硬體,或教授創造的平台,
還曾有長官一再責怪教師不肯進修研習,學新設備、新軟體,
卻忽略成功的關鍵是「軟體」--教學設計、教學內容,
那不是搞硬體系統的資訊科技專家可以「想像」的,畢竟隔行如隔山哪!
早年我曾與某科技公司合作,開發線上英語教材,(簡報第一部份提及的經驗。)
那些科技專家才猛然醒悟,光靠先進設備,沒有好教材,會教的人,難怪拓展不出去。
他們很「單純」的把自己國中學英語的經驗與思維套用在系統的設計裡,但是,市場反應不佳。
也忘了什麼契機,找到我這裡來。
我們合作完成幾個單元後,他們漸漸笑開了,因為,成品看起來真的有「學英語的樣子」。
不幸的,幾個月後,那棟科技大樓發生大火,公司遭到部份波及,作品全毀,可惜了。
公司後來考慮專業能力,放棄網路教學這塊市場,回歸他們擅長的科技領域。
(我的創作路老是這樣坎坷...)
這陣子和國家教育研究院合作一個專案,討論許多教學現場的問題,
一位研究員也這麼感慨的說:「不要說硬體,就算要寫App也很簡單,問題是『教學專家』要進來!」
人可以因應科技而學習新東西,但一直要人去遷就機器,那人的主體性擺在哪裡?
不是「人遷就機器」,而是機器要設計得「合乎人的需求」。
這要各路專家一起合作的!
但又把話說回來,老師也不可以因我上述的論點而無線上綱,不學新科技。
就像在FB分享我很敬重的一位前輩的採訪:
《專訪台灣數位教學元老韓長澤:我期待學生逼著老師改變》
我的感想有這麼一段:
「現在正在參與一項『新式閱讀評量』專案,有很大的感慨。
看看這次的太陽花運動,不管您的立場傾向,您都不能否定數位資源的影響力。
老師再不改變教學思維與方式,怎麼帶我們的孩子面對明日世界?
一起加油!」
「資訊的整合與處理」是我們語文科責無旁貸的教學內容,
語文教師一樣要面對科技產品,只是應用方向不同而已。
日後有機會再和老師分享,「新式閱讀評量」會加到這份資訊融入或閱讀教學的演講裡。
最後,難道我真的不甩硬體嗎?
開玩笑!
如果有人願意捐給我的學校35台 iPad,當然要啊!
因為,美國已有千千萬萬種英語學習的 app搭著 iPad,
我教英語,當然還是拿原汁原味的美語資源囉!
(外語學習裡「真實情境或真實語料 authenticity」的議題)
這篇Po文如果擋了很多人的財路,請見諒。
我只是誠實說出自己的想法而已,也有可能錯。
但,衷心希望想投入CALL這塊領域的人想想看這個組合字:humanware。
PS. 如果各位不嫌棄我這老人家愛話當年,就請繼續看我的青春往事,順便看看電腦的演變。
我這45歲的中年人,早在15歲就開始接觸電腦了。
我國三時,念國一的弟弟被學校挑中受訓成為資訊校隊出去比賽,
培訓的老師就是臺灣早期第一批資訊種子教師。
為了培訓,老爸不得不花兩萬多元買一套台灣第一台家用電腦,也就是宏碁小教授二號,
那是他和媽媽要辛苦做多少套西裝西褲才有這麼一台。
各位可以看這影片介紹:
當然,宏碁小教授二號很快被淘汰,弟弟也沒有繼續受訓,
但因為這契機,我們開始接觸電腦。
畢業後,遠離家鄉到花蓮女中,住學校宿舍,管理嚴格,晚上只有補習或看病才可外出。
因對電腦有興趣,打電話和父母商量去補習,還被教官和舍監懷疑了很久。
我把新課綱裡「電算機」這選修科目拿給教官和老師看,連老師們都不清楚新課綱裡的這個鬼玩意。
幾年前,一位電腦高手聽到我學過Basic語言,立刻起立向我敬禮。
哈哈!他應該覺得我是從墳墓裡爬出來的古人吧?
考進彰化師大英語系(當時叫「教育學院語文教育系英語組」),大一有一門打字課,
大多數同學買或借用傳統打字機嗒嗒嗒的打報告,我嫌吵,不想買。
因常和工業教育系的人和在一起,就有機會常跑電腦教室,
那時,英語系沒幾個人泡在那些機器裡。
後來在那偏遠的鄉下老家看到一種多功能電動打字機,包含列印,也是兩萬五,貴森森,
向老爸撒嬌,買了一台用到畢業後兩年送人,因列印的感熱紙要特別訂購,報告也容易受損,真麻煩。
大三時,系上一位新聘的外籍教授私下問同學要不要學用 "Super Computer",我當然答應了。
共有6個人去上課。
那個叫「微電腦教室」竟設在學校人煙罕至的「高檔」大樓裡,裡面超級漂亮,好像科幻片。
後來才知道,我們學的是使用麥金塔電腦(Macintosh),在臺灣還不普遍,
只記得教授一直講 "click, click, click...",很好玩。原來,我早就在玩滑鼠啦!
至於是不是底下這款Mac II,年代久遠,忘了。各位有興趣的話,就請瞧瞧Apple網站歷史專區囉。
之後,姊夫也是被培訓的資訊種子教師,我跟著一堆人東學西學電腦...
一直到今天,沒有電腦,我真的活不下去。唉...
幾年前好不容易拿到碩士學位,順著CALL的議題,跑去考師大科技教育博班,備四。
但想一想,還是喜歡站在英語裡玩,次一年回來考英語博班。
只是自己很不成材,考三年英教博班,越考成績越慘不忍睹,
深覺對不起寫推薦信的教授,還是放棄升學念頭。
現在老了,如果小朋友玩了什麼新花樣,不嫌棄我這老人家,能夠教教我,感恩不盡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