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評量 | 教學經營
合作學習簡報
- 發表:2012/12/16
- 更新:2018/09/30
- 6
12月初連續兩週週末假日在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合作學習工作坊」分享,
每次搭配不同的教授研習助講,都是一次次調適,
不同的教授有不同的習性與風格。
記得一位教授說我是個很flexible(有彈性)的人。呵
我還挺喜歡和教授搭配助講的。
教授講理論,我講實務支持理論,有些教授會再根據我的分享提理論驗證或評論。
這樣的合作方式挑戰度很高,理論實務都要兼備。
每回我要讀很多論文資料,也要了解教授的習性,更要有被電的心臟。
兩個月前,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張新仁校長的助理聯繫我分享「合作學習」,我很興奮,
也不管那陣子忙成什麼樣子需要休息,一口就答應了。
因我分享補救教學時,大量採用她的論文《補救教學面面觀》,希望有機會可以受到她的指導。
助理在這兩個月和我通過四、五次電話談演講內容,可見張校長很重視這個工作坊。
上週日(12/09)第一次和張校長合作,算是磨合,
雖然迅速調適自己,完成助講任務,但我很不滿意。
張校長的指點給我很多省思,我決定要在第二梯(12/16)分享時改變方式,以符合張校長的運作方式。
告訴自己下一週,第二場(12/16),一定要一次到位
短短的一週,校長助理打來三次電話,給我更聚焦的三個問題:
1. 教學年資與教學經驗。
2. 合作學習對學生的改變。
3. 舉例示範。
不談理論,因老師們不是學術研究者,而是課堂實踐者,要清楚快速掌握應用方法與技巧。
不分流派,只講對學生有益的學習方式,合作學習方法千百種,切中學習目標與學習成果最重要。
不管「分組」、「合作」、「學習共同體」...等等什麼名詞,都是讓「每一個」孩子都參與學習。
分組合作學習不應只流於遊戲活動,重要的是「學習」。玩完了還是一樣要有評量,檢核學生學習成效。
上週我介紹我多年前設計的英語文法學習活動 "Who is the richest?",
不少英語老師在下午發表時都特別強調遊戲部分,我才驚覺老師好像誤解我的用意了。
遊戲不是不好,而是遊戲之前,我其實做了將近30分鐘的句型口說練習,
確認每一個人都會說,才開始進行遊戲活動。遊戲只進行15分鐘,只是驗收成果的目的。
因此,這週我故意不分享"Who is the richest?",以免重蹈覆轍,
改分享靜態的寫作引導(My School, Your School 專題學習裡的英語自我介紹),
讓老師「靜心思考」分組合作學習的意義。
很意外的,沒有遊戲的成分,竟然引起好多老師詢問,讓我好忙呀!但忙得開心!
我力求今天第二梯分享時要一次到位,Yes! 成功!
可見,一個設計周延的教學活動,不一定要有遊戲才吸引人,或是引起孩子的學習。
老師、孩子都會感受這堂的學習是有益的。
我整理一下演講簡報,上網供研習的老師取用,回學校做報告時應用。
而因為英語領域和社會領域共同在一分組教室,我針對社會領域分享Pecha Kucha,
是所有領域可以做的簡報模式,可參考之前的Po文:《Pecha Kucha 精簡的報告模式》。
而各位如果有興趣談,我們FB見。
(因部落格常遭大量廣告留言,不得不關閉留言功能。如果沒有FB帳號,也可上我的網站email給我。)
願各位老師和孩子、和老師們協同合作,共創共享「教室裡的春天」。
(請見教育部合作學習教學網站的話:教室教學的春天—「透過分組合作學習,創建學習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