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評量 | 教學經營

趕課的秘訣,並淺談Bottom-up和Top-down教學策略

  • 發表:2015/01/21
  • 更新:2023/09/08
  • 2702

九年級學生自學
▲平常上課,會留一些時間給學生自學,寫作業、反芻當課所教等,所有教師手冊、資源、答案...等,都放雲端給學生參考。讓孩子可以得到立即回饋,修正答案。

很多人問我怎麼在九年級趕進度又可以給孩子那麼多的練習和訓練,不必回家做作業。
(一律課堂上、我的眼前做完。因為我不相信忙碌的天龍國小孩放學後有空看書寫作業...)
其實,課本並不是要每一個字都教完哪!很多大人不知道,過度講述和練習反而是無效的學習。
教學要掌握主次,應用學習策略,把部分學習責任還給孩子,反而學習效果更好。
而且,孩子告訴我,他們喜歡這樣子,可以自己讀,不喜歡老師上課囉囉嗦嗦。

九年級的孩子,更希望有多一些時間自己讀書。
有人到九年級,還不會背單字,就背單字。
有人全民英檢過中級初試了,就自己看進階內容。
各有自己想要做的事。

今天一位孩子期末考成績進步超多,他自己也嚇一跳。
他分析,上課專心聽、看備課用書、徹底、踏實做我交代的練習,就這樣拼到全年級第二高分。
他認為我給他們的練習時間充裕,自己可以依自己的需求調整練習內容,有問題就直接在上課問我。
九下到了,時間更緊迫,不妨思考調整教學方式了。

🔶Bottom-up vs. Top-Down的教學模式
很多老師習慣花將近一、兩節課教單字,補充很多相關字,接著花更多時間教文法,不斷講述,或者,加給不少測驗題練習,然後,進度落後了,就趕快把課文對話和閱讀唏哩呼嚕趕完。
我剛畢業也是這樣教。

可是,越到國中二年級下學期,單字越來越多,文法越來越難,幾乎無法好好上完,於是...乾脆直接從課文飆下去,課文裡有生字,再來解釋生字,遇到新文法,若不影響閱讀理解,就跳過文法講解,繼續上下去。
若有必要好好解釋新教的文法,就在該單元一開始先上,然後再來從課文飆下去。

終於,段考前飆完進度了。
考試結果,學生成績沒啥改變。
我就思考一個問題了:教得那麼細,學生也是那副成績;飆完課,也是那副成績,
那我以前上得那麼細,不都是白費的嗎?

實驗幾次直接從課文上,而不從單字開始磨,我發現,時間多出來了,
再思考,單字補充那麼多,學生不會應用,或是沒機會應用,那教那麼多有用嗎?
看來,老師教得那麼勤奮,難道是教給自己心安的嗎?

我把多出來的時間改成給學生多看閱讀,學生反而認識更多單字。
先飆完課,剩下的兩、三週就不斷給學生重覆練習,
竟然效果更好,這就開啟我轉變教學的模式與習慣。

bottom-up_top-down

後來,在網路看一些教學論文,這才知道,前者傳統模式是Bottom-up模式,適合基礎學習。
若學生已有一定的字彙能力,有自行閱讀理解的能力,則可以進階改用Top-down模式。
有時,這兩種模式會在教導同一篇文章中互為應用(交互模式 interactive model,甚至用到「交互補償模式」interactive-compensatory model),端賴教師觀察學生能力而彈性處理與改變。
📚四類閱讀模式文獻參考(p. 11-14)

十多年前我把這教學經驗和理論在研習場合分享時,有老師誤解而擴大解釋,轉述給別人說,Bottom-up模式是傳統的,不好,要改變成創新的Top-down模式,以致每課都用Top-down的教學模式。
這真是天大的誤解!

如上簡報,我要強調,這兩種互有特點,要看學生能力、文章難易度等多種因素考量而應用。
但,不可否認,學單字絕對要有上下文(context)、故事、情境、脈絡等,才容易記得牢。
乍看之下,這樣背單字很沒有效率,但卻是有意義的學習,
再透過不斷的、大量的閱讀練習,單字量更會增加,也看到一字多義的靈活應用。
各位不妨參考歷屆英語基測或會考試題,在閱讀裡因上下文脈絡,字詞有了衍申義。
老是拿單字本死背中文意,永遠也背不完,但從文章裡就可以轉化連結這些衍申義。
(這也是英語綱要裡不給中文意思的原因。某位非英語系的教授大肆批評不給中文的作法,我只能說,請他要多請教英語教學專業的老師!)
📚 研究單字學習的大師 Paul Nation 說:「詞彙學習需要兩個基本條件——重複(看到字詞的重複次數)和良好的處理訊息能力。Vocabulary learning requires two basic conditions – repetition (quantity of meetings with words) and good quality mental processing of the meetings.」(2017, p.1)

而文法教學就更不必說了,更要從上下文脈絡裡看見句型的應用,大量閱讀,習慣看到這些句法。
學生能辨識、理解句型使用時機之後,才來多做手寫的練習,加深印象,如合併、改寫句子、翻譯等。
甚至,時間夠的話,寫寫簡易的段落作文也很有用。
特別是動詞時態的應用,更要有故事情境的引導,才會知道使用適當的動詞時態,
這也就是為甚麼基測、會考會把動詞時態的綜合運用放在克漏字題型裡。

所以,我們何必塞一堆講解,孩子卻沒用到,或沒機會應用,浪費老師一片苦心準備呢?
我常問很多英語老師:你究竟是在教孩子會用英語?還是培養未來英語系人才?
每個老師自己都笑了。
曾參加一場基測表現的研究報告會議,從全國大樣本抽樣調查裡發現,老師的過度講述(overteaching)也是造成學生成績低落的原因之一。很多人感到意外,我一點也不驚訝。
研究計畫主持人笑笑問我怎麼解釋?
還用說嗎?老師一直講一直講,反而剝奪了孩子反芻、思考、練習的機會。
在學理上,就是教育圈熟知的「認知負荷」和「後設認知」的概念。

我也常問老師:把課本每一個字都上完了,單字文法講透徹了,是老師給自己交代責任已了?還是因為不放心學生沒有聽懂,所以要鉅細靡遺交代清楚?
恐法都有。但很矛盾的,我們也很清楚成效不彰。
那為何還要這樣癡癡的教下去?
"Teach Less, Learn More." 教得少,有時反而得的多。
教得少,不代表老師懶惰不教,而是妥善規畫教學。
掌握主次,應用學習策略,把部分學習責任還給孩子,學生才是真正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