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評量 | 教學活動
精要的五類圖表組織 (Graphic Organizer)
- 發表:2020/06/06
- 更新:2021/03/29
- 2083
有好幾個朋友問,我帶學生做圖表組織(Graphic Organizer, 以下簡稱GO)很多年,卻沒怎麼看我在FB或個人網站分享。
坦白說,我一直覺得那就是一種習慣,沒什麼特別,就沒怎麼想放上來了。
讀高中開始,地理老師規定的作業就是整理課文。
她沒教我們怎麼整理,或許她認為這本來就是從小就要養成的習慣。
對我這鄉下來的孩子,沒被這樣訓練過,真的很驚訝。
幸好第一次的整理拿到滿分,從此信心大增,高中三年最愛做的功課就是地理,連地圖都描繪得超漂亮,幾乎都拿滿分。
大學聯考地理科的準備,就只看那六本作業重點整理。可惜畢業後搬回家,把作業全丟了,沒留下來做紀念。
那些課文整理,千篇一律只有一個圖型:分枝圖。
十年後教學生閱讀策略,開始研究文本結構,參考國外文獻才知道組織圖有二、三十種,我高中地理整理的圖型叫「E chart」。
不只閱讀,連做事、思考、計劃,我都習慣用GO。這習慣也帶到教學,帶孩子們整理思考脈絡。
因為基測,更大幅整理閱讀講義,規納閱讀策略和文本結構,重複的、可以替代的,都盡量用最簡單的組織圖取代。
例如:看起來很炫的魚骨圖(Fishbone Diagram,因果關係、問題解決用),在考試時間限制下,可用E chart取代。
比較複雜的,就在任務導向學習(task-based learning)、專題導向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表藝課、閱讀課等課程再用。
最後,歸納起來,最常用的也只有五種:
- E chart(分枝圖)、
- T chart(對比)、
- timeline(時間軸)、
- Venn Diagram(范式圖)、
- Matrix(矩陣圖),
- 頂多加一個流程圖(Process Flow Diagram)。
從七年級開始帶學生整理。如果文本內容訊息凌亂或複雜,就依需要而整理,所以不必每課做。
到八年級下學期,文章加長,訊息量大,就要搭配skimming和scanning好好整理,降低認知負荷,擷取關鍵訊息,
然後進到九年級做會考準備。
因此,總括來說,做GO是在做「大腦認知活動」與「訊息處理」:掌握關鍵訊息、資訊/資料整理、找出脈絡關係。
七年級課文份量少,課本空白處就可以畫下來。文本篇幅長,要費工夫練習,我才會編學習單引導。
等學生熟練了,課本、題本、考卷空白處就可以直接畫了。所以,我就沒留學生的作品下來。
另外,學生要在學習單上面加美工,我不反對,但我重視的是思考脈絡。
所以,圖表畫出來就沒什麼美感,拿到FB也沒什麼吸睛效果啦。
但是,為了畫美美的圖表,卻失去思考脈絡,這就不是GO的初衷了。
延伸閱讀:
1. 圖表組織--前言、網站資源
2. 時間軸
3. 用漫威電影建構時間軸
4. 矩陣圖例子-1《特招英語高層次 傳統訓練吃虧》
5. 矩陣圖例子-2 搭配基測會考題,例三
本文原刊於2020.06.06個人臉書
另參考2018.11.20個人臉書相關文章